搜尋此網誌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HaPPy BaLL BalL Day 莊鵑瑛歡樂無限演唱會



(photo from Sting Lin)
【林詩婷/報導】挑戰體力極限,莊鵑瑛(小球)於生日前夕,接連在北中南連開三場演唱會,每場更邀請來神秘嘉賓為演唱會助陣,讓歌迷在票券啟售後就充滿期待。

(photo from Sting Lin)
演唱會不同以往感傷氛圍,徹底實踐主題「歡樂無限」的主軸,霎時間Live House變⾝為 KTV 特⼤號包廂,經典熱門曲目前奏⼀下,全場大合唱。

(photo from https://goo.gl/1D8KP8)
除演唱曲目,此次表演還特別加⼊了遊戲與歌迷同樂,福利超值到破表,小球精心準備應景零食,要大家有看有拿外,還使⽤歌迷手機與台上樂⼿⼤玩⾃自拍,留下滿滿回憶。

(photo from Sting Lin)

台中場邀請來曾獲金曲加冕的舒米恩(Suming)助陣,一出場便掀起全場高潮,能說能唱的功力讓小球差點招架不住。合唱棉花糖經典歌曲「再見王子」時,舒米恩還不忘調侃自己的原住民口音,直言:「好啦!我們來唱再見丸子!」逗著全場哄堂大笑。



安可2/27
莊鵑瑛 - 小球貼上了 2016年2月27日


最後安可的直播,原以為即將邁入而立後的她有較為機靈,沒想到依然與上回情況雷同,還是與台下歌迷借用道具才順利完成。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女孩長太高,也要被說嘴?

「欸欸,你頭可以低一點嗎,擋住我看黑板了!」
(默默把臉貼近桌子)
「欸欸,可以幫我拿一下上面櫃子的東西嗎?」
(伸手一拿導致大家以為你永遠很樂意)
「哎唷,長這麼高可以去考空姐耶!」
(苦笑表示高的人只有空姐一路可以選擇嗎?)
「哎唷,女生長這麼高很難交男朋友吧!」
(白眼翻到後腦勺)

(photo from:https://goo.gl/W057vN)

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而這些也都是我個人活了二十多年來不堪其擾的問題......

故事是這麼發展的,關於為什麼我會長到174.6的故事。因為我既熬夜晚睡又超討厭喝牛奶,也絕不可能是運動長高的,我最熱衷的運動就是一動也不動(大笑),你可能會問說那是遺傳嗎?回頭看看家裡的眾人們,恩,沒人比我高。那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一團謎就像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福祿猴可以長這麼醜一樣(誤)原本我也以為我會是個嬌小可愛的女孩,殊不知我既沒有嬌小更沒有可愛(抱頭痛哭)

(photo from:https://goo.gl/961HZv)
在大家一般認知女孩被定型身高的國小時期(會有此一說是因國小高年級通常為女孩初經來潮時期,傳說中(?)只要初經報到後,骨骼生長板就會逐漸密合,不再有空間可以發育)我身高來到160,原以為會就此停滯,還因為當時的閨蜜長得比自己還要高而有所匪夷所思(當時她164)後來到了國中,國一國二持續的生長沒有生長,什麼我真的只會長到160嗎!!!眼看閨蜜越長越高逼近170,長高不是可以跟同班一樣約好的嗎!我不要當「矮肥短」啊(在內心吶喊)BUT,人生最重要就是個BUT,我癡癡的等啊等,像是王寶釧苦守寒窯一樣,時間來到國三開學量身高的日子,身高機一咚!170!!!蝦密,是一百七嗎?機器確定沒有壞掉嗎!我不用苦守十八年,只是經過一個短短的暑假,我竟然瞬間長高十公分吶!

(photo from:http://goo.gl/35GMDS)
頂著170的光環到了都是女孩的女校(廢話,哪間女校不是都是女孩),想說應該170就差不多是全班最高的吧,然而想說都只是想說,170的女孩也是到處有,我們班就有另一個跟我一樣高的女孩,而且還比我瘦(再度抱頭痛哭)不過我的身體好像就跟我的腦袋一樣,不喜歡被激到,輸人不輸陣,高中三年我一年又長高了一公分,畢業前最後一次量身高數字停在173.4

來到大學,小小社會的縮影,長得比較高通常也比較容易被注意到,不是被當成戀愛對象的那種注意,是「哇你長好高,可以分幾公分給我嗎」的這種注意。總是不停的在解釋自己為什麼長這麼高,總是不停的在盡量低調不要被注意卻一站起來就破功,總是要說自己沒有要當模特兒畢竟腿上有條長長加起來超過12公分的疤(有興趣下篇文章來說說好了)

當我再度以為人生身高長到超過170應該差不多的時候,大學四年級某天心血來潮一量,喔,原來我不知不覺又長高了啊(每次長高都有如神助)

(photo from: https://goo.gl/9DnUiJ)
不過如果你問我長這麼高,好嗎?我想我還是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當然好。
儘管因為是女孩有這樣的身高,讓我承受過不少看似善意的歧視,不管是被認為比實際年齡還要大,或是被說交不到男朋友,這些都無所謂,我也慢慢才學會與自己這樣的身高相處。因為夠高,所以可以不用別人幫助就拿到高處的東西,還可以幫助人;因為夠高,在其他女孩需要辛苦穿著高跟鞋奔跑的時候,我可以悠閒的穿著 TOMS 走;因為夠高,讓我不用擔心自己會被隱沒在人群。

無論長得多高,抑或多麽嬌小,這些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接受並且喜歡自己的樣子,女孩的外表容易被討論,也容易淪為說嘴的把柄,但只要能用獨特的眼光看待自己,就會發現其實別人怎麼說都無所謂,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獨一無二。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photo from:http://goo.gl/Xoq1Yb)


「可是你如何真的確定,靈魂找到自己的樣貌和身體?」
-------五月天《雌雄同體


我是女生,但我被困在男身。以歷史上首位變性者 Lili Elbes 自傳故事《Man into Woman》一書改編而成的電影丹麥女孩,讓觀眾一解變性者的情慾流動百態。故事展開的強烈,不得不誇讚編劇高深的手法,兩位主角皆為丹麥畫家,看似平淡的藝術工作者,透過人性最根本的「」,來加深整齣劇的張力。兩夫妻從一開始興高采烈的享受魚水之歡,甚至為了女主角葛蕾塔的經期來潮而失望,到最後的同床異夢。兩人之間的距離從能夠合而為一,到明明只隔了一層紗,卻永遠無法觸及。

那天,因為充當妻子畫作的模特兒,套上綴有蕾絲花邊的絲襪,好像一個開關被開啟般,男主角埃恩納的女性靈魂被喚起,她有個名字,叫做莉莉 Lili。不知是否為原書作者刻意安排,在英文中“Lily”意為百合,象徵純潔與復活,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愛戀情誼也可用百合代稱。變性後的埃恩納,也像獲得新生般。而讓蕾絲絲襪作為觸發點,猜測或許是暗喻 lesbians,指莉莉與葛蕾塔間的情感。

(photo from:https://goo.gl/47zJW5)


整部劇的衝突用一種若隱若現的方式呈現,當時的情況,作為風景畫家的埃恩納,名氣遠比妻子葛蕾塔要來得高,開的畫展永遠是高朋滿座,但妻子的人像畫作卻是一再地被退件而無人願意收購。一直到莉莉成為畫框中的主角,那比女人更嬌媚的姿勢,更妖嬈的神韻百態,使得葛蕾塔的繪畫生涯部上巔峰。不喜交際場面的埃恩納,在妻子的鼓舞之下,以莉莉的身份受邀參加舞者朋友的宴會,然而像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遊戲,他愛上女人的身份。

如果我是葛蕾塔,我會如何抉擇?縱然影帝艾迪瑞德曼的演技精湛,不過整部電影的重點我會偏好放在女主角艾莉西亞的情感收放上,她想功成名就,但讓她成功的是她扮女裝的丈夫。她愛她的丈夫,但他變性成為女人且和別的男人接吻約會。結縭多年,在那個仍把跨性戀者(Transgender)視為異種,視為精神疾病的年代,願意為埃恩納變性的醫師反而被視為瘋子,這樣的衝突就算已經過了百多年,到了現在 21 世紀,仍舊無法被多數大眾所接納,顛倒的是非觀念並沒有顯著的改變。除此之外,我們生活中不也時常存在著許多這樣弔詭的矯枉過正的荒謬?

變性手術需歷經兩次過程,第一次將男性生殖器摘除,第二次將人工子宮植入,這樣的過程在現在,仍舊是存在許多風險,更別說是在19世紀末那樣醫學還尚不發達的年代。成功挨過第一次手術的莉莉,歡欣鼓舞的迎接自己女性的身份,到百貨公司上班,和女同事討論維持身材的秘訣,與女顧客分享噴灑香水的技巧,購買各式各樣美麗的衣服,以及能夠遮住自己男性喉結特徵的絲巾。

就算不情願,葛蕾塔也還是默默支持著,親手帶著丈夫上了那輛再也不會帶著「丈夫」回來的火車。當莉莉因為急切想變為女性而亂服藥,身體還沒完全復原到可以進行第二次手術,葛蕾塔持著冷酷的眼神,壓抑的語氣罵著她,那樣的愛反倒更加溢於言表。心中的掙扎無以復加,明知只要完成第二次手術,就會完全地失去丈夫,卻依然割捨不了,在手術結束後最痛苦之時,依然陪伴著莉莉。 


(photo from:https://goo.gl/89YMdi) 

丈夫身為埃恩納時,最喜歡,最畫不膩故鄉的原因,是因為兒時故鄉有著自己的初戀情人漢斯,有趣的是,頓時失去支柱的葛蕾塔,求助的對象就是這位初戀情人。這樣的感覺,就好像是正宮去問著小三,我該怎麼辦一樣。

究竟要有多,才能眼睜睜的送「他」走?這是看完整部電影後我反覆思忖的問題,明知手術危險,卻為了能讓心愛的丈夫一圓自己想回歸女人身軀的夢放手讓他去。在手術前還滿懷希望的與醫院內生產完的婦人聊著懷孕的夢想的莉莉,因為失血過多就這樣長眠在已經完成第二次手術的女身裡,做一個永永遠遠身為女人的美夢,不需要醒來。

場景的最後一幕及對白,葛蕾塔與漢斯回到莉莉的家鄉,看著那片美麗的風景,頓時她好像忽然懂了為什麼丈夫當時能夠一直畫著這樣的風景,怎麼也畫不膩。頸上莉莉送的絲巾,在一陣大風的吹襲悠遊的飛向遠方,漢斯迫切想追回時,她說:「別追了!」好像從那一刻起,她真正放寬了心,送丈夫與莉莉最後一程,讓兩個最愛的他,走。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剩女,說穿了依然是社會給我們的標籤



趁著這幾天空閒看了幾部電影,《剩者為王》、《杜拉拉追婚記》及《我的少女時代》⋯⋯等,多半是愛情小品,這樣的電影賣座、觀眾的迴響也大,為什麼呢?俗話說的好,戲劇就是片段縮小的人生放映,愛情是每個人的人生中缺一不可的情感,觀眾在收看電影的同時自然而然會不由自主地墜入劇情中,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就是女主角,期待在轉角處會遇見王子,不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photo from: https://goo.gl/G1h7td
以上提到的三部片都有個共通點,主角都設定為三十多歲的女性,再讓我說清楚一點,她們都是「三十多歲」的「未婚」「成功上班族女性」。依照現代社會的說法,給了她們一個不那樣親切的代稱「剩女」。舒淇在《剩者為王》中,為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媽媽,拒絕自己真心喜歡的對象,只求可以找到一個能馬上娶她,一圓她母親看她出嫁夢想的男人。擇偶條件不再是心之所向,她媽媽說:「結婚嘛!不過就是找個現在能跟妳過過日子,將來可以跟你一起伴伴老的人,就這麼簡單。」真的有這麼簡單?戀愛過的妳,心裡頭是不是也偷偷說了一聲:屁啦!

(photo from:https://goo.gl/OfaL8m
妳跟妳男友愛情長跑了數年,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車也買了床也上了,但遲遲沒有結婚,問題在哪?是妳男友沒打算結婚?還是沒打算跟妳結婚?林依晨在《杜拉拉追婚記》裡提出這樣的觀點,天涯何處無芳草,兩條腿的男人滿街跑。男人年過四十事業有成,戀愛一路綠燈,女人要面對的卻是下垂與皺紋。妳也不想當個女強人,卻也不得不承認片刻眷戀權力與金錢帶來的快樂。

(photo from:https://goo.gl/q6nj3E
電影的一開始,原訂和男友要來個浪漫的晚餐約會,前腳正要踏出公司時,後腳卻被主管叫住要把企劃做個 ending,晚餐只能吃無聊的超商微波食品。最悲情也不過如此,再加上同事們的冷嘲熱諷,突然妳開始質疑自己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生活賣給了工作,陪在身旁的男友不懂妳究竟在追求什麼,到頭來一場空,沒了工作沒了男友,只能散步到公園懷念起初戀時的種種。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戀愛與婚姻從來就不該成為女人人生裡的終極目標,沒有另外一半的我們,埋首努力於工作,因為每一次的作品得到成就感與升遷,這些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一部分,單身抑或沒有走入婚姻,是因為我們都享受著獨立與自由,好讓我們在都準備好的時候,讓找個對象這件事變成一種選擇,而非讓自己像個送不出去的禮物,擺在路邊任人拆封。

(photo from:https://goo.gl/2X6ORj
就算不是誰的妻子,也不該是剩下的,只有當自己顧影自憐時,才會被真的當作沒人要。只有當自己拒絕被定義,才能跳脫出框架重新發現自我的價值,讓標籤失去標的。讓自己變成挑的那個人,別再當被挑的那個。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


2016 總統大選落幕,蔡英文狹著高人氣順利當選,然而這背後的歷史意義,不僅僅是這一次性的當選。


有件很有趣的事,你知道為什麼 19 世紀的英國仕女,要從彆腳的澎澎裙,改為穿燈籠褲嗎? 

( photo from:https://goo.gl/upVHMN)
( photo from:https://goo.gl/Z5znuE)
這當中代表著,絕非只是衣著的改變,而是女性的解放。女人從不便於行動的裙裝,到可以隨心所欲騎著腳踏車四處去的褲裝,擺脫令人窒息的束腹馬甲,她們享受起自由的空氣。能為自己的服裝做決定後,更進一步地,女人們也想男人一樣,享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表達對國家、社會的想法。於是,另一波女權運動的擴張便如火如荼的展開。

女權之聲   大聲疾呼

電影以古典主義與寫實主義為架構,勾勒出 20 世紀初,為了全英國女性權益而奮鬥的女權人士,那一張張無所畏懼的臉孔。女主角茉德( Maud Watts ) 原為一家洗衣工廠的女工,某次替老闆送貨給客戶的途中,遇到了第一次的反抗活動,示威者從熙攘的街道上現身,自燈籠褲手袋中拿出暗藏好的石塊,使勁地砸向店家櫥窗。畫面的呈現提示了鼓動,正當茉德欣賞玻璃櫥窗內的美麗蕾絲裙擺,女權人士應聲地隨石子敲碎她的美好想像,高聲吶喊著 ”Vote for women”.

為求平等    不擇手段

而後,一波波的反抗運動在英國各地萌芽,女權人士們被視為階下囚,她們被審判官柔性勸退,她們被自己的丈夫及鄰居瞧不起,所作所為被視為一種羞恥。街道上沒有人想公開談論,報章雜誌因為與政府之間的友好關係,對於運動的報導微乎其微。為求政府正視,只好讓手段一次比一次的更加劇烈,她們在廣場上高聲疾呼,她們炸毀郵筒通訊系統,甚至自製炸藥炸毀政府官員宅邸。

終得權利    無所畏懼

幾度出入監獄卻沒澆熄戰士們的鬥志,反而更激起女人們嚮往與男人享有同等投票權的慾望。然而,也許就像變形金剛裡的台詞一樣 “No Sacrifice, No Victory”,一段成功的故事背後,總有犧牲奉獻的英雄,在一次首相公開的賽馬行程中,犧牲者帶著標語旗幟衝了出去,與馬匹撞個正著,當場死亡。生命的消逝換得全國媒體的關注,最終促成英國30歲以上女性在1918年終於得以獲得投票權。

女性總統    稀鬆平常



時間軸拉回現代,21世紀的台灣女性,在選舉投票日當天,拿著選舉公報至投開票所投票已是慣例,習以為常的舉動,今年甚至出現台灣政治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這些我們看似稀鬆平常的結果,睜開眼就享有的平等,是先前多少烈士的奮鬥與犧牲才得以換來的結果。女性從沒有投票權,到現在能夠被選舉,除了是民主的進步,更是性別意識的抬頭。期望的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後,女性當選總統,或是勝任較高的職位,能夠不再被專注放大,特別被指出討論。舉凡大眾視為是「平常」的事件,是無須額外被投以過多眼光的。就像我們不會再與朋友的聊天過程中說到:「欸,出門遇到紅燈要停,綠燈才能行」一樣,這應該要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內化成每個人的涵養,馴化每個帶有歧視的眼光。

作為女性的我們,要對於自己更加的有自信,別忘了「世界上所有人類,都是女人生的」!光憑這一點,我們就更有權力抬頭挺胸的走在社會的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