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從地下樂團跳到小巨蛋:蘇打綠的這十年(中)


OK又到了三十秒碎碎念時間,大家還記得這可愛的新單元嗎?
  點我看看上一篇三十秒
讓我為你們複習一下三十秒碎碎念小tips:每句話一口氣念完請不要中斷

1.登上小巨蛋以後
2.開創樂團新天地
3.一直跟五月天比
4.其實完全不一樣
5.兩團各有所專長


2007年蘇打綠成為獨立音樂界裡第一個登上小巨蛋的樂團,更讓小巨蛋為他們設下了「蘇打綠條款」,只因那天晚上,沒有人捨得離開小巨蛋,全場一萬多位打粉,就這樣安可了七次,一路從晚間八點唱到凌晨十二點多才結束這場盛宴。從那天晚上開始,蘇打綠不一樣了。

從同名專輯到小宇宙,兩張比較像是拼湊各個作品的專輯,到第三張無與倫比的美麗,蘇打綠逐漸開始擁有了自我專輯概念的雛形,人氣順著小情歌獲得金曲獎的助力,慢慢地開始扶搖直上。當知名度間開,有很多人想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有很多人把你們(蘇打綠)跟五月天比,你們怎麼看」? 

蘇打綠首次奪下金曲最佳樂團,團員們喜極而泣。
( photo from:
https://goo.gl/uxOvqR )

講到台灣音樂史,特別是樂團這一塊,沒有人會忘記五月天。他們為台灣樂團開啟嶄新的一頁,更被譽為是台灣的披頭四,其影響華人音樂的地位不容置疑。五人編制的成員,搖滾是主要樂風,最值得矚目的一點,他們把台灣方言帶入年輕人聽的搖滾樂中。「志明與春嬌」變成流行,讓台語歌有了全新不同的面貌。

( photo from: https://goo.gl/hUxzzm )



同樣出身附中,同樣都是樂團,同樣吸引年輕人,那兩者之間到底有何不一樣?
身為一個為資深打粉,不得不說,他們還真的是不一樣啊(捲鬍鬚)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就讓我由外而內講講他們之間的不一樣。

一、樂團編制
五月天有五位團員,主唱阿信、鼓手冠佑、貝斯手瑪莎、吉他手怪獸及石頭;
蘇打綠有六位團員,主唱青峰、鼓手小威、貝斯手馨儀、電吉他手家凱、木吉他手阿福、中提琴及鍵盤手阿龔。
=〉五月天從一開始就走搖滾路線,自然而然編制就著重於電吉他部分,然而蘇打綠在一開始並沒有特別著重的音樂風格,反而是以個別團員擅長的樂器,根據每首歌曲的風格適性發展。

二、專輯發行進程
五月天自1997年至今,僅發行過八張完整專輯,其餘皆為單曲與合輯;
蘇打綠自2004年至今,已發行十張完整專輯。
=〉相較於五月天,蘇打綠算是相當多產的樂團,平均一年就會推出一張全新作品,甚至在2009年一年就推出了《春》、《夏》兩張專輯。反觀五月天,較著重於大型演唱會演出與單曲發行。

三、音樂類形
五月天如同前面所說,從團員編制就可以發現,他們以搖滾曲風著稱,從第一張專輯就有些脈絡可循,動態歌曲多於靜態歌曲。然而蘇打綠,倘若你從第一張專輯聽到目前剛發行的冬未了,你其實不難發現他們沒有固定的曲風類型,每張專輯皆有不同的變化,語言也不侷限於中文,台語、法文、英文皆曾經出現在歌曲中。其中,兩者很大的差異處,蘇打綠於專輯中有完全純音樂的曲目,以及詩詞神話的朗誦,讓人在聽專輯時,不單只是在聆聽個別曲目,更是在享受一整張完整的作品。

台灣不能沒有五月天

就算以上講很多好像都在吹捧蘇打綠的話,仍舊不得不說,「沒有五月天,蘇打綠沒辦法這麼紅」
這句話太重要了容我一定要把它 mark 起來,我自己也是微資深打粉,聽蘇打綠也有八年多的歲月,我依然是這樣認為這個定律,為什麼?
如果沒有五月天先開啟台灣人聽樂團的先河,蘇打綠這種被視為小眾中的小眾的樂團,怎麼可能走到現在這個地步?
不是說蘇打綠不夠好,但你也知道,要有人先開創一個場域,更方便英雄的茁壯。
如果沒有很激烈的五月天粉絲造成雙方的對立,怎麼會有人開始聽聽看蘇打綠的音樂是圓的還是扁的?
有對立才有成長,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也許是因為有一堆人在批評蘇打綠怎麼跟五月天比,所以才促成另一群人既愛五月天也喜歡蘇打綠。

然而,音樂是無法比較的,從來都沒有孰優孰劣,頂多只有風格迥異或類型不同,基於如此,就別再拿蘇打綠跟五月天比較了吧!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法國恐怖攻擊後,必須要看見的是......

法國巴黎於13日凌晨遭受IS恐怖攻擊,死傷人數逾百人,事件過後,各地均以不同型態表達哀悼之意。有人撰文,臉書提供更換頭貼為法國旗及打卡報平安服務,美國世貿大樓、澳洲雪梨歌劇院及台灣101皆點亮了象徵法國旗的藍、白、紅三色燈光表示精神與法國同在。



為保護當事人照片以馬賽克處理。
(photo from: http://goo.gl/BKefvO)

事件的發生絕非偶然,在法國發生此人間悲劇的同時,有另外一些人,關注到世界其他角落的不幸,是的,我指的就是黎巴嫩、敘利亞等地。不過我在此並非要戰為何人們總是一窩蜂地關注多數人關注的事件,而遺忘或忽略了其他也同在地球生存的人們。我想說的反而是很多人都沒有關注到的一大重點,關於為什麼媒體總關注較多巴黎事件的原因。也許你會說因為主流媒體就是牆頭草,哪件事情關注多哪邊倒,又或者你說,因為台灣多數人就是白人控,死一個法國人比死一個中東地區的人還嚴重。然而在我看來,於學理上,多數媒體處理此次新聞的風向著實無可厚非。學過新聞學的都知曉,新聞價值中,其一的「鄰近性」,意指若事件發生的區域離你的所在地越接近,此新聞的新聞價值就越高。在網路發達,造成無國界的情況下,就算台灣所在位置距離黎巴嫩較法國近,可大家都忽略了相當重要的一點,「心理距離」的問題。你可能看過巴黎鐵塔,看買過LV,卻對黎巴嫩豐富的古文明一點也不了解,這是為什麼?因為長久以來,所接觸到的資訊,一直都這樣的不平等,導致大家認為法國男生很紳士,法文很浪漫,走在香榭大道就是時尚。越常接觸到的國家,自然對於它的熟悉度與觀感就會越高及越親切,所以,也甭抨擊那些跟風換上法國國旗人偽善,他們也不過是關心他們認為比較重要,需要關心的。別提國外,以你身為一個台灣人,你自己捫心自問,你關注柯文哲今天講了什麼話的程度,是不是比台東縣縣長今天去參加一個會議發表的言論來得多?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衡量價值觀念不同,看事情的事也相對也不同,否則為何大數據會這麼的夯,就是因為大家看到的與理解的都不盡相同嘛!

世界強國與 ISIS

再來,此次事件值得被關注的另外一個焦點是,美國身為目前世界第一強國,他們的嘴臉。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現在要飛美國,得去AIT先花長長一段時間排隊,再接受一連串的拷問?因為美國在911被自殺式聖戰士,乘著飛機轟掉了雙子星。自此之後,美國認為恐怖份子無所不在,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然而,這一個觀念,透過美國的國勢力量,藉由其他軟文化,侵蝕其他接收美國價值觀的人們。在你大力抨擊ISIS之前,我想你必須知道以下幾點:

  •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一進到伊拉克,便把當地炸得面目全非。推翻海珊,摧毀基礎建設,留下一個權力空洞
  • 事實上,美國曾提供生化武器給伊拉克,協助他們攻打伊朗,而後卻推翻海珊
  • 自稱無意加入敘利亞內戰,卻由 CI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中情局) 提供武器給敘利亞自由軍,而那些武器最終流向了ISIS
  • 2014年ISIS壯大,由美軍與聯軍特種部隊訓練,自敘利亞回到伊拉克,好不湊巧,美軍留在伊拉克沒銷毀的武器,都被ISIS撿去用
  • 美國一切都知情,卻利用媒體把ISIS營造成恐怖組織而不作為

一切看起來都如此的荒謬,就發生在這位世界大佬身上,然後長久以來熱愛好萊塢商業大片的人,或是認為美國的一切都好美好的人,於潛移默化中被灌輸「伊斯蘭教徒=恐怖攻擊者」的觀念,這多可怕!伊斯蘭教與佛教、基督教並列世界三大宗教,信徒多數分布於印尼、南亞及中東地區,我所認識的伊斯蘭教徒,甚至比其他宗教教徒都來的虔誠,他們遵守可蘭經裡的教條,女性著Abaya(黑色長袍,僅露出眼睛)掩飾其真實面貌,避免露出被視為誘惑象徵的頭髮。他們無論生活再如何繁忙,每天五次的拜拜一次也不缺,祭拜前還得將手腳洗淨,表示尊敬。他們每年皆有齋戒月(Ramadan),一整個月在太陽下山前,皆不可吃喝,甚至連口水都是。此月也禁菸、禁止性行為,必須暫停一切關於人本能的慾望。你有與他們一般的信念,可以如此嚴謹的約束自己嗎?

以偏概全的眼光最可怕

佛教徒也有神棍,天主基督教徒也有將同性戀者當作妖怪歧視的牧師神父,任何宗教或是人種,都必然有激進份子的存在,只是手段不同,因為這就是人性。而我想說的僅是,恐怖的從來不是伊斯蘭教徒,而是我們以偏概全看待他們的眼光。

21世紀的世界和平

最後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何種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身在台灣,雖然長久以來國際地位因為中國而不受重視,但也不致於成為戰爭的標的,其實很難想像,在我們每日安居樂業的同時,敘利亞當地卻是烽火連天。法國遭襲後,政府當局首當其衝地拯救傷患,逮捕兇嫌,啟動防衛機制。以上皆屬合理保護國民的方法範疇內,然而,事件發生的隔日,法政府便做出決策,主動出擊ISIS於敘利亞的大本營,其後更獲得了俄國支持。儘管法國積極出兵於常理上一點也沒錯,但這樣的結果會是21世紀的我們所樂見的嗎?我們在倡導人權,反對死刑,選美小姐宣言依然是老生常談的 "World Peace" 時,正用殺戮在解決人類彼此之間的仇恨。看到這樣的結果,心底的傷感著實難以弭平,沒有一場戰爭可以達成目的卻沒有毀滅;沒有一場戰爭可以在追求最終和平前,不讓百姓過任何一天苦日子。

Not only pray for Paris, but PARY FOR PEACE. 



延伸閱讀

穆斯林蒙上眼睛  對巴黎人說「相信我就抱我」:http://goo.gl/DB4pJ9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莊鵑瑛重返舞台首演  樂迷嗨翻ATT


【林詩婷/報導】前棉花糖主唱莊鵑瑛(小球)於沈澱兩年後,再度重返舞台。開場翻唱天后孫燕姿的克卜勒,帶領歌迷進入他的音樂世界。

莊鵑瑛忘情演唱全新創作「我們」。

除翻唱其他歌手作品,小球也帶來全新創作「我們」及「時光機」。前者富有戀愛氣息,後者則為描述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頭髮日益斑白的心境。她也不忘跟上潮流,演唱我的少女時代主題曲「小幸運」時,全場歌迷沸騰,合聲齊唱。



她坦言,這一年多來沒見到觀眾們,很想念大家。事實上在做完休息前的最後一場表演後,回家的隔天馬上大哭,才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如此需要舞台與觀眾,還有工作的人。即便語氣是詼諧的,但不難聽出她對音樂對表演的忠誠,仍舊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陪伴與她一路共同走來的觀眾們。





表演過程還出現意外小插曲,原來是她想直播表演給不在現場的爸爸爸觀看,結果卻因為與Facebook功能不熟只好求助歌迷,卻慘遭嗆:「我們又沒有粉絲專頁,妳白癡嗎!」所幸最終順利直播成功。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 App推薦 】Evernote推出手寫功能啦!



Evernote 推出7.9版本更新後

令人引頸期盼的手寫功能終於出現啦~~~

選單介面直觀,操作也超簡單!

畫筆圖示久按可選擇筆觸粗細及顏色

螢光筆 Highlight 可跟畫筆混搭使用不衝突

橡皮擦可隨心所欲擦掉想修正的地方

你以為 Evernote會甘於這幾個簡單的操作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接下來這功能可是讓本汀讚不絕口啊ε-(´∀`; )

它它它的選取工具,可以讓你只選擇想編輯的區域,整塊搬去旁邊處理啦!再也不用怕手指太粗或螢幕沒有防手震,畫的歪哥起挫了!

當然,在你編輯完所有手寫後,可以把筆記安心存在 Evernote 不怕消失溜!


這麼棒的新功能,已經入手 Apple Pencil的你更要快點更新來玩看看吧!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台灣新聞怎麼了?

(photo from: https://goo.gl/RbZyjA)
就算我不是在當記者,也在往當記者這條路上,儘管如此,看到現今線上許多記者處裡新聞的手法,還是令我白眼想翻到後腦勺去。先來講講現在已經司空見慣的新聞消息來源,無敵三器「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警察密錄器」,閱聽人對於畫面信賴程度漸高,「畫面即為真實」的概念侵蝕各家媒體,拿著幾十萬的攝影機對著螢幕拍攝,這當中出了什麼問題?

新聞產製過程    出了什麼錯

看見黑影就開槍,幾秒鐘的畫面不需要求證就能整理成一條新聞帶,在這麼每秒都是截稿時間的時代裡,不用採訪的新聞最快,要是畫面有見血,聲音有高分貝尖叫,哇那簡直賺到,收視率會高,長官會笑,荷包會飽。為了搶快留住收視群,媒體圈正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在慢性自殺,然而,打開電視看這些新聞的閱聽人們,你們也是幫兇。

(photo from: https://goo.gl/E1pj50)
社群媒體在這一兩年間蓬勃發展,改變了既有新聞產出模式,大數據分析加速了訊息的更迭,以往的新聞是靠記者用雙腳跑出來的,現在的新聞是記者上網「撈」出來的,爆料公社的興起著實令林組長眉頭一皺,但並非事件不單純,而是單純到近乎蠢的地步。社團公告明文寫著有「駐站記者」,所以我們很常上一秒看見某某人在爆料公社裡爆料後,下一秒就看見它變成一條即時新聞。媒體養不起這麼多記者,記者也沒有三頭六臂,爆料公社裡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幫忙蒐集素材,上演一齣完美的你丟我撿戲碼。漸漸地,新聞不是瞬發的偶然事件,而是一齣經由算計操作的連續劇。

社會重大案件    記者變法官?

以上,都還僅涉及倫理範圍,接下來用個實例來談談我的震撼。
「江子翠捷運站連續殺人案 鄭姓兇手二審死刑判定」這是我會下的標題,不帶主觀立場,只交代事件本身最新的發展。來看看當天判決一出,ETtoday的即時新聞標題「人魔鄭捷未出庭聆判  高院維持死刑原判決」,然而ETToday的這名記者並非首位用如此批判字眼形容兇手的人,前一天自由時報以「人魔怕死?」的假設具標題處理這條社會新聞。宣判隔天,蘋果日報整理事件始末,加入最新發展及繪聲繪影的動新聞,下了這樣的標題「沒人性 鄭捷殺人 轉刀攪破內臟」。

第一,根據刑事訴訟法245條第一項:「 偵查,不公開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得於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訊問該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在場,並得陳述意見。但有事實足認其在場有妨害國家機密或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或妨害他人名譽虞,或其行為不足當以影響偵查秩序者,得限制或禁止之。」

廣電法22條:「廣播、電視節目對於尚在偵查或審判中之訴訟事件,或承辦該事件之司法人員或有關之訴訟關係人,不得評論;並不得報導禁止公開訴訟之辯論。

犯罪被害保護法30-1條:「媒體於報導犯罪案件或製作相關節目時,應注意被害人或其遺屬之名譽及隱私。」

此案件的始末媒體皆將兇手及被害者完整姓名露出,並對兇手居住地及其家庭狀況加以描述,明顯企圖引起輿論效應,讓大眾關注此事件並加以評論。


操縱言論走向    媒體好自大

第二,整個案件到二審判決確定之前,媒體的種種報導皆屬媒體審判,在事件審判尚未明朗前,就加諸形容於兇嫌身上,基於法理,在證據及犯罪事實確定之前,一慮採取無罪推定,媒體先行審判,將會影響法官自由心證。曾替兇手辯護的律師這麼說:「就算他在怎樣罪證確鑿,也仍要把他當個人。」就算媒體身為第四權,擁有操縱言論走向的權利,也不該將自我立場,或社會大眾多數人的意見作為報導的手段,否則台灣社會何須法治?言論就可以殺人。連辯護律師都稱兇手為鄭先生了,媒體們到底多大的本事,加諸如此多的形容詞給他?

還記得以前大一剛進新聞系時,教授耳提面命的「你們手中握的筆就像一把刀,一個不留意就會傷害到人。」我們當記者的,能造神,也能毀人。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 App推薦 】連哈利波特都驚呆了!Boomerang 讓照片動次動次


哈利波特初次踏進霍格華茲時,被牆上會動的照片嚇得嘖嘖稱奇,
現在,你也可以讓哈利波特驚呆了!


Instagram繼原軟體大受好評後,推出這款 Boomerang,讓用戶對照片的使用更 Funny!


它的原理是把連續照片串起來重覆播放


讓照片看起來像是動態迴力鏢一樣


瞄準好拍攝物,就用你神聖的手指按下白鈕吧!


影片拍攝完畢可選擇

DONE 儲存不發佈
發佈到 InstagramFacebook


俗話說的好,影片就是要動,快來看看Swaterting的示範影片



偷偷錄了一個我怎麼錄上面這影片的影片(繞口令嗎?!)



大家快把作品PO上Instagram 標籤 #Boomerang
分享你們的照片讓我驚呆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