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從地下樂團跳到小巨蛋:蘇打綠的這十年(上)


左起,中提琴兼鍵盤手阿龔、貝斯手馨儀、主唱青峰、鼓手小威、木吉他手阿福以及電吉他手家凱。
(photo from http://ppt.cc/7syf5 

碎碎念在九月下旬有個新計畫,這個新計畫就是不寫碎碎念了(被毆)
哎呀不是啦是推出「三十秒碎碎念」,五個句子六秒時間,讓你簡單了解一個事件(聽起來就很厲害哈哈)

單元企劃首發當然要來介紹敝人的愛團蘇打綠
三十秒碎碎念小tips:每句話一口氣念完請不要中斷

1.生於海洋音樂祭
2.團名叫做蘇打綠
3.不只有青峰而已
4.得過不少的金曲
5.音樂計畫韋瓦第

從解散到小巨蛋

曾幾何時,介紹蘇打綠這個樂團,再也不用使用「恩....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在聽地下樂團的歌欸」這樣的開場白。約莫十年前,這六個人在貢寮海洋音樂祭上被製作人林暐哲相中,原以為是最後一場的表演,沒想到這一唱,現在全世界都是他們的舞台。從一兩百人的Live House,唱到可容納約六萬人的北京工人體育場,2007年以金曲樂團之姿,成為獨立音樂界第一個站上小巨蛋的樂團,當時,團長阿福更信心滿滿地道:「小巨蛋不會是個結束。」真的,小巨蛋才是蘇打綠唱進全世界的開始。

但當這六個人正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時,卻有另一些批評的聲浪席捲而來,有人質疑,「當蘇打綠不再是獨立樂團,他們還是蘇打綠嗎?」、「擁抱商業化的樂團,還有什麼初衷可言?」
商業化音樂挨轟

必須直言,儘管也是一路看蘇打綠從地下爬到地上的死忠蘇打粉,仍舊是舉雙手贊成蘇打綠當初與環球簽約的決定。獨立樂團究竟要不要與線上唱片公司合作,一直以來都是各樂團心中的掙扎,不簽約,沒有資金:簽約了,會被樂迷認為是背叛。當多數人口裡嚷嚷著做音樂的初衷是想單純地把好聽的東西分享給大眾,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時,商業化便成了必然。倘若蘇打綠今天沒有與環球合作,我敢說,他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無論是任何產業,都需要有定量的資金投入,才有辦法維持產品的品質,更遑論這與時俱進的流行音樂產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有好的錄音設備,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有好的唱片品質。蘇打綠提出韋瓦第,兩年依四季序列發行四張專輯計畫時,製作人便決定要與大的唱片公司簽約,這是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如果不與環球合作,原本的林暐哲音樂社並無如此龐大的資金可以製作這四張音樂概念專輯。

足夠資金大製作

Winter Daily 1
Winter Daily 1
Posted by 蘇打綠 Sodagreen on 2015年9月21日


錄音地點涵蓋了亞洲地區的台灣與中國,歐洲地區的倫敦與柏林,其製作成本初估就逾千萬台幣,雖然其中因為遇到團員當兵而未能如期於兩年內發行完畢四張專輯,其水準卻超越了目前台灣樂團所能做到的水平,開創各國錄音、依時序發行、國外壓制唱片首例,這些看似簡單能被草草帶過的廣告台詞,都是資金與商業化帶來的效益。


一個樂團轉為商業化經營模式無可厚非,想讓大眾聽到好音樂的背後意義就是要「賣音樂」,怎麼賣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讓最多數人能聽見,當聽眾達到一定值,大公司大製作這些都變為只是加分的工具,樂迷所要擔心的不是樂團失去本質,反而應該要慶幸他們有更多可利用資源能使音樂更優質。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社群媒體日益興盛,KUSO言論究竟犯不犯法



網路言論自由案件最廣為討論的非公民記者傅東森KUSO前苗栗縣縣長劉政鴻的靈堂照莫屬


前情提要新聞:http://ppt.cc/ChLVp

前苗栗縣縣長劉政鴻的KUSO靈堂照左右兩邊對聯分別寫上:「因果報應遺臭萬年、魚肉鄉民豺狼報國。」 (photo from http://ppt.cc/L3EIj )



網路為公開平台,《憲法》第十一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故於網路上所發表之言論也受之保障。戒嚴前,台灣新聞自由受政府控制,《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新聞、雜誌、圖書、標語與相關出版品內容均需進行事前檢查。解除戒嚴後,新聞自由鬆綁,後期網路此項新興媒體崛起,新聞不再只有記者可以撰寫,媒體門檻降低,夾雜個人意見的評論於網路上隨處可見,再者,社群媒體蓬勃發展,分享與轉發的次數增加,此時,人人都可以自稱記者,把所見所聞透過自己的文字表示出來。

因為不受銷售量與收視率牽制,在網上人人皆可暢所欲言,若網路言論涉及新聞自由,一個民主的國家裡,在不違背憲法的基本原則下,所有的言論都不該受到牽制,台灣的言論自由好不容易才前進至今,若又再以種種行為加以規範,不就等同於走回頭路?當民主的方式無法解決問題,就只能用更民主的方式去讓問題被解決。

網路言論空間裡應更為遼闊

《刑法》第三百十一條: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這當中便提到,若能證明所言屬實,為客觀事實之陳述,就不為毀謗。若於網路這個平台上,我們都先假設
了事件的虛假,而去懷疑作者,這樣不就本末倒置?網路應該為一個跳脫邊界框架,相對其他更為自由的言論場域,應該要相信媒體擁有其獨立思辨能力,其所報導之內容能增進社會福祉與揭發弊端。

現今這個社會,各家主流媒體擁有其個別營運導向與政黨派別,許多言論在種種因素的限制之下(如:總編輯考量、版變限制等)而無法被露出,此時網路就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加入門檻與成本相對低,所言或許比一般媒體更為真實且詳細。近年,即有許多事件是藉由網路這個媒介被傳播,當一個事件在網路上備受矚目或爭議,即代表他有所謂被公共共同討論的價值性,而網路就扮演一個重要的傳遞角色,使該訊息能更快地被廣為周知。只要是大眾所關心的,就是新聞。

大法官五〇九號解釋文中提到:「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使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以發揮。惟為兼顧對個人名譽、隱私及公共利益之保護。」

不應增修法條箝制言論自由

網路言論也為言論之一,故也受言論自由之保障,其較受爭議之點在於涉及隱私及公共利益。先前法務部部長羅瑩雪於報告中提及,擬修法規範網路「不當」言論,身為一個未來可能成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系學生,對此說法十分不認同。新聞被視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其影響力僅次於政府,媒體所報導之內容,有極大部分在於監督政府,網路為近年新興媒體,若政府修法干預網路不當言論,是否會讓身為第四權的媒體為求自保,趨而噤若寒蟬?從此人民可能再也無法看到政府施政被批評,施政結果被廣泛討論,雖仍不至於淪為政府傳聲筒,但其所報導之內容,可能僅剩十分表象。

對於言論內容之規範,就如媒體素養一般,是需要長時間的養成與累績,並非一蹴可及,網路和其他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等相比,屬新媒體,若要其閱聽人及使用者具有一定質量之素養,或許仍需給予一些時間。又,既然已有現行相關法規規範言論,就不該再針對「網路言論」而額外增訂法規範,或修改現行法規,否則就像為了處罰而定訂條款,著實矯枉過正。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換句話說,國家僅是人民的奴僕,必須替人民做事,若政府修法限制人民網域言論,豈不是以下犯上?人民用選票選出官員,目的是要為人民服務,無論是何種聲音,他們都應該以傾聽的角度,接受人民的意見。

公民記者不具包袱趨於主流

以公民記者傅東森於網路上發表合成「靈堂照」挨告一例來說,審判結果為無罪,苗栗地方法院之理由主要導向為,行為人就關於公共事務之議題,以個人價值判斷做出之主觀評論,旨在喚起社會大眾對此事件的關注,而非針對性之公然侮辱,大法官五○七號解釋,《憲法》第十一條保障人民有積極表意之自由,及消極不表意之自由,其保障之內容包括主觀意見之表達及客觀事實之陳述。由此可見,法官判斷標準為主觀意見之表達為憲法所保障之內容,故不得以臆測行為人旨在公然侮辱便判處刑責。

此外,該公民記者的本意應為希望「大埔案」之消息能更廣為周知,就像廣告一般,不怕過於辛辣而被停播,就怕無人聞問。該議題涉及廣大人民之社會公益,行為人於自己的社群中發表具意識型態之照片,無非就是想引起大眾關注,又因為僅於自己的社群中,若無加以刻意傳播,如:另外張貼至他人留言或粉絲專業,那麼會收看到該照片的就僅會有行為人之好友,這樣就要判定有故意毀損名譽之疑慮,明顯不恰當。

公民記者因無上級主管限制,也無經營損益包袱,故可更加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所見所聞,也可於評論中表達己見,各家報紙都有總主筆為報社樹立報導方向,公民記者又為何不能於自己經營的平台上直抒想法?無論所闡述的為何種意見,毀謗、隱私、侮辱、性言論等有《刑法》或相關法規加以規範,只要不違背相關法規,無論是公民記者或主流媒體線上記者,皆有其權利甚至可說是義務需把與大眾相關消息報導出來。


延伸閱讀:

KUSO劉政鴻靈堂照  傅東森等人無罪定讞:http://ppt.cc/6GgSp

近來「象徵性言論」判決分析:http://ppt.cc/1U2mw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Legend Lin Dance Theatre

(photo from http://ppt.cc/EsZUH )


「當所有東西都回到你的內心,才能感受到那股力量。」
                                                      ——《行者The Wallkers, 2015》

初次見面   請多指教

對舞,我是門外漢,可是我卻在林麗珍老師的舞碼中看到了對大自然,以及生命的尊重與誠懇。在舞蹈教室打工已一年多餘,每週上班都能看見一位位小朋友身著舞衣腳踩舞鞋,抓著把竿起舞著,剛到職時曾經問過他們,練舞這麼辛苦,你們練到腳上都是傷,為什麼還堅持著每個禮拜都要來跳舞?我永遠也忘不了他們望著我,然後淡淡的說:「你不懂啦!」當時我還真的是不懂,直到我在上班空擋,去看了他們排舞。透明教室外,我站在那,原先只想看個幾分鐘就好,卻被他們的肢體語言深深著迷而無法離開視線,第一次看到如此整齊劃一的排舞,那股震撼不言而喻。每個舞者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時間非常短暫,跟運動員一樣,有時候不是你不能跳,而是永遠有比你更年輕的人可以跳。這群年輕的舞者,舞動身體時流動的能量,穿越了教室直搗我的心房,意料之外流下的眼淚,彷彿成了當時問題的解答。

採訪當天,是我第一次看在林麗珍老師,她的個子小小的,給人一種相當溫和的感覺,一如既往的一襲黑長袍,搭上紅藍交錯的圍巾,步伐輕緩地走進國家戲劇院,前後不到三分鐘,我竟又默默地流下了淚,老師肩上扛著對於舞蹈的熱忱,對土地的敬畏,用生命歲月交織出一步步的舞作,「空緩」這個美學,不僅是在老師的作品當中呈現,而是她終其一生追求與實踐的目標。《紅樓夢》裡寫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對於老師來說,就是這般的吧,不將自己的作品視為多偉大的創作,反而更加期盼自己能回饋給腳下所踏的土地些什麼,就連《花神祭》這享譽國際的舞作,對於整個浩瀚的宇宙來說,也都不如一粒塵埃的重。

藝術行者    美學哲學

談起無垢這廿年,一路走來是辛苦的,但就算辛苦,讓老師殷切感動的,是仍有許多舞者願意前仆後繼地加入劇場這個大家庭,在那個空間裡,感受到自己的一屏一息,與空氣相互流轉著,好似存在那個空間,又好似已超脫靈魂,然而這份只有自己感受的到的寂寞,反而讓每個舞者的生命靈動飛舞了起來,因為在跳舞的當下,他們感受到的,是最原始的自己。逢週年再次起舞的表演也亦如此,林麗珍希望無垢,不是汲汲營營象地向外向前追尋,而是靜好地聆聽內在的聲音,回到初心。

《花神祭》舞碼「冬枯」中的片片紙花,每片皆由手工製作。

2000年首登舞台的《花神祭》,就算跳了十五個年頭,在2015年仍有嶄新的風貌,以四季劃分地幕次,不同時節的更迭象徵了生命萬物「生、長、收、藏」的不滅循環。〈春芽〉以舞者四肢的交融,柔美呈現花朵綻放,傳達自然生命的開始;〈夏影〉借百獸的野性表達慾望;〈秋折〉將蕭瑟的彩幔蜷曲於身,用沉緩且惆悵的步伐描繪人生的轉折;〈冬枯〉象徵生命將至,悠長的洞簫與急促的枇杷,對比出生命終點最後一絲的氣力。冬靈披覆片片白雪,古靈再現,象徵大地回春。春時的花開,冬時的落雪,而落雪又好似花瓣凋落,「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概念,象徵生命的生生不息。

有人形容老師的肢體美學極傳統也及前衛, 她認為一切其實並不是刻意經營出來的一種表徵,而是當所有東西都到位時,自然而然營造出的一種氛圍,讓人感受到,對!就是這樣的渾然天成。無垢的一大特色,以西方古典芭蕾為基礎,卻不流於形式,老師認為芭蕾再好看,終究是西方人跳的舞,那不具有台灣本土的韻味,台灣的庶民文化,要像是稻穗,頭低低的,是一種沉著,是一種對這塊蘊育萬物的台灣土地的謙卑。因為從本土出發,無論是舞步的編排設計,亦到道具服裝,都能看見本土的特色。如花神祭的冬靈手持的竹劍,便來自竹山,一截截的紋理,像不斷攀升的生命,堅韌不易摧且帶有寓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的琵琶,不同節奏中是時空的轉換。

亦詩亦舞    回歸內心

當開始懂得一切萬物的生命狀態,從心出發去感受存在空間的一切,才有辦法匯集所有的能量,在細嚼後吞吐出一縷藝術的青煙。林麗珍老師說:「其實舞蹈很像詩,意思不重要,而是給你的觸動比較重要。」藝術最美的地方在於,創作者於創作時賦予作品一種意義,而觀者卻能因為本身社會經歷生活體驗的不同,而對作品有不同面向的詮釋,每一種詮釋都那樣的獨一無二,因為觀者將自己的心投射於作品裡,才能感受到其中能觸動靈魂深處的鼓動。


延伸閱讀:

商業週刊  無垢三支舞  震撼全球 http://ppt.cc/KiPCi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味道福爾摩莎

-此篇刊於台北畫刊 9月份 572期-

台灣有多美,有人走訪山巒,有人踏遍麗水,而焦桐用三十萬字,一一對台灣特色美食傾述他的迷戀,這一戀,竟就逾二十年。對他而言,鼎泰豐小籠包的炊煙,吳寶春無嫌鳳梨酥的追念,字裡行間的叨叨絮絮,全都只在回答著一個看似簡白的問題,「什麼是台灣味道?」

(photo from: http://ppt.cc/JzFD8 )
酸甜鹹苦  宛如人生百態

舌尖主掌甜味,焦桐的舌嚐遍了台灣人情味的甜,無論身處何方,總能有那麼一位掛心的朋友,那一位專注於料理的大廚,為自己端上他引以為傲的菜餚。

舌的兩側體會酸味,飲食習慣的改變承載著歷史的變化,某些食材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沖刷得了然無味,箇中發生的故事使人引以為鑑。每個年代、每個民族,甚至每個人,都該為自己保留一道屬於自己心中的美味,才不讓歷史像是尚未消化殆盡的那一口食物,哽在喉頭引以發酸。

舌的中段品嘗鹹味,有點年紀的人,無論情願與否,總會讓回憶侵佔腦裡或多或少的空間,那些深深淺淺的過往夾雜汗水與淚水的鹹,也許是某天深夜回家,家人殷殷期盼的眼神與那盞溫暖黃黃燈光下,正滾燙著的心意與粥品。

舌根收拾苦味,喪妻後,各家名店、小吃都曾因為妻子曾經存在的倩影而變得格外有份量,此時食物乍嚐只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苦楚,卻同時也因為身旁的兩位寶貝女兒,讓甜蜜回甘。

吃遍全台  濃縮字裡行間

現代部落客寫起食記,不乏對於店家的簡介及核心餐點的描述,然而,當《味道福爾摩莎》一出版,這些部落客也只有退避三舍的份,再也沒有一本書也可以如此精闢地列出台灣味,再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如焦桐般大愛,用己身的舌、胃、雙手及歲月,寫出這本美食聖經。洋洋灑灑的文字中,壯麗的是台灣這塊寶島那根深蒂固懂吃的美,無論怎樣的食材到了台灣,總能碰撞出那一種獨特。若尊稱焦桐為台灣飲食之上帝,必然當之無愧。

懂得吃,並不只是張開口大快朵頤,能將「吃」變為一種藝術,才是高明。吃到出師,更為上等。飲食是每人從小大道必經的生活軌跡,我們都無法抗拒美食,美在製作者的那份心,環境給予的情感,以及每個當下的片刻永恆。食在嘴裡的滿足,肚裡的溫飽,以及心中的念念不忘。

親自體驗  什麼是台灣味


而,究竟什麼是台灣味?是飯粥麵粉羹,還是果卵醬飲餌?書裡有著黃金屋等著被翻閱被探究,更重要的是,等著人們從己身出發,實地走訪。再怎樣美味的佳餚,若只有紙上談兵,無論多麽深刻於作者,都不如親身經歷。唯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才能讓那些琳琅滿目的佳餚盛宴,轉化成答案浮現眼前,滿足味蕾。

後記:

這是第一次有作品刊登在發行量這麼大的刊物上,覺得與有榮焉(羞)在台北的大家歡迎至這些地點 http://ppt.cc/f5EB2 免費索取唷:)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10000小時



寫在本週碎碎念開始之前:

沒想到八月時與朋友隨口的一個打賭,我竟然就這樣完成了每週一篇碎碎念,原本還以為自己會中途放棄或每週拖稿(畢竟在市府的時光每天也是不停的寫稿寫稿寫稿)每週要產出約1000字質與量皆備的文章還真的需要花時間去構想去規劃。也許是一直以來養成的臭屁習慣,因為從小對於寫作就不太有障礙,提筆就能開始天花亂墜,便不覺「寫作」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高中時更覺得上寫作班是一件相當荒唐的事情。直到大學考上新聞系,文筆成了我們的武器,隨便的一句話都可能傷害到別人,才開始省思「好好寫作」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我們寫出來的文章,可能害一個財團傾家蕩產,也可能幫助一個路邊小攤販門庭若市,文字的影響力,是那樣的不容小覷。

碎碎念的開頭,先來聽首與主題同名的歌曲:宇宙人-一萬小時


習慣養成    只需二十一天?

美國整形外科醫生馬克斯威爾.摩爾斯博士於1960年提出習慣養成法則,只要連續做同一件事情21天,就能被養成所謂的「習慣」。
10000小時的達成,何嘗不是習慣的堆疊累積?正所謂積沙成塔、滴水穿石,這10000小時,可以是一件很簡單事件的維持,也可以是一個才能的培養,很多心理學家最近都在研究一種「一萬個小時」的理論,意思是說,任何的複雜性認知工作,都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頂尖高手。他們研究過西洋棋史,發現除了一位例外,所有的西洋棋大師都花了一萬個小時的訓練,才變成大師。一萬個小時,如果每天練四個小時,相當於要練十年的時間 (http://ppt.cc/ackH6)

地下樂團    跳上小巨蛋唱

我從2006年開始聽蘇打綠,從最一開始別人問起,我都要先來個「呃,我聽的是地下樂團欸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般的起手式,到現在我只要講蘇打綠,多數人大都能哼上一兩句的小情歌,這將近十年的時間,他們做了什麼事?
《首張同名專輯》的目標不明確,像是怕再也沒下張專輯的把所有創作作品都一併放進的一張專輯,整體概念較不完整,曲目與曲目之間的關聯性較低。比較類似隨性的歌單而非概念專輯。
到了第二張作品《小宇宙》,逐漸摸索出樂團的自我風格,每首歌曲聽起來逐步有故事性的連貫,單曲與專輯名稱相互呼應。同年更憑著這張專輯得了金曲最佳樂團與最佳作詞人獎。
原本只在約100人的女巫店開開售票live的樂團,2007年一躍躍上了小巨蛋,當時主唱更驕傲地說:「我們可是獨立音樂界,第一個站上小巨蛋的喔!」這般瘋狂的舉動,非但沒有讓蘇打綠賠光積蓄,反而讓他們找到了在舞台上的自信,更加瞭解自己想要呈現給樂迷的音樂型態方式。

四季計畫    令人耳目一新


在台灣唱片業一片低迷的情景下,蘇打綠喊出了兩年要發四張專輯狂言,以古典音樂家曲名為主題的《韋瓦第》計畫,分別於春夏秋冬四季推出不同的概念專輯。春・日光推出前,製作人林暐哲更是大刀闊斧的要蘇打綠忘記舊往的音樂型態,表示當這個計畫啟動時,新的蘇打綠就要誕生。果不其然,韋瓦第計畫的蘇打綠帶給樂迷全新的音樂體驗,春天開啟四季的序幕,從團員們的家鄉台灣出發,曲目之間串起的名稱是一首小詩,雖然維持著小清新的一貫的風格,但於編曲及混音技術上皆讓人耳目一新。夏季前往了英國倫敦,一改既往大家對他們的印象,整張專輯走的是搖滾風格,但蘇打綠不甘於如此,他們在搖滾之中,一個歐語系的國家錄製了充滿濃濃台灣氣息的台語歌無眠。甫經過的秋專輯,呈現的是中國的古典之美,不僅歌詞富饒詩憶,更因為專輯名稱取為「故事」,而將專輯歌詞本設計為繪本。此時的蘇打綠已經是可以妥善安排專輯音樂的樂團,甚至能將專輯整體概念發揮到淋灕盡致,連包裝都一併完整呈現。

ㄧ萬小時    累積從此開始


就這樣,十年過去了,蘇打綠從名不見經傳的地下樂團,到現在已是媒體都將它們與五月天比擬的線上樂團,這是他們的10000小時累積,「成功絕非僥倖」,我能強迫自己於忙碌中,每週依然寫出一篇碎碎念,你一定也可以讓自己為了某件想努力達成的目標,開始你的一萬小時累績。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九一記者節



一開始,先來看看21世紀的大眾,如何看待記者這個職業


看到那些熱門搜尋關鍵字了嗎? 普羅大眾在意的不再是記者的文筆,反而是懷疑記者的智商程度,或是直接大言不慚地批評記者就是「腦殘」。
有多少人知道,每天24小時馬拉松式的新聞播報背後,是多少記者朋友燃燒生命完成的?

(photo from http://ppt.cc/IcamD)
進到新聞系,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必須坦言我當初並不是懷抱著多崇高的理想才選擇新聞系的,純粹只是因為這是敝校所有系所中最具指標性且分數最高的(姑且先不論三年後的現在狀況如何)當我真的進到新聞系,我才染上了這股「媒體人」的氣質。

如果說你問我什麼叫做「媒體人」的氣質,我會告訴你,就是瘋狂與謹慎並存。
受過正統新聞教育的記者,絕對不可能不明白新聞價值與新聞倫理之間的取捨判斷,我們有追逐新鮮事的瘋狂,卻也有秉持公平客觀的謹慎,這是我們的職業,也是我們的專業,我們尊重著這個使命。就算現在是個人人皆記者的年代,網路傳播速度讓所有消息不脛而走,仍是有那麼一群人,心中秉持著讓消息更透明、社會變更好的心態在從事著他的記者工作。



前面提到,身為記者我覺得是一種使命,舉個例子來說,因為近年路跑盛行,已有多數人知曉馬拉松的由來是公元前490年,波斯與希臘的戰爭結束後,一位希臘的通信兵菲力彼得斯,從馬拉松平原跑了四千多米(將近現在的標準全馬42.195.公里)回到雅典,通知人民勝利後便倒地死亡,在此之後有了「馬拉松」這個賽事名稱。好的,現在拉回主軸,通信兵當時的角色,以現代來說就是記者。他費盡了千辛萬苦,就為了傳遞這樣一個神聖的訊息。這個故事僅是現在多數記者工作的縮影,他們超時工作,不受勞基法保障,為了趕截稿時間匆忙奔波。他們爆肝徹夜守候,隨call隨到,冒著危險待在黃色警戒線後的第一線。他們風吹日曬,挨打挨罵,深入窮鄉僻壤。有多少記者的辛苦,是螢光幕前,文字案上無法被看見,但他們卻依然默默地堅守著這個工作崗位。

九一記者節的由來,在於表彰記者爭取新聞自由的勇氣,1933年江蘇《江聲日報》主筆劉煜生遇害,引起當時中華民國新聞界的重視,於1934年訂9月1日為記者節。(http://ppt.cc/V5VJg)有很多人說,記者節是劉煜生用鮮血換來的,何嘗不是呢?台灣的新聞自由經過了這麼多年,這麼多的民主抗爭才有了現在,真心希望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能不再被輕易抹煞,也希望大眾在批評記者的同時,想想他們的辛苦之處。

此篇不談廣告與收視率造成現今媒體圈蠶食鯨吞的結果,是因為想把重點聚焦在記者朋友們的辛勞,如果要我用一種比較能感同身受的方式描述到底有多辛苦,我會請你思考,

你願意交一個在當記者的女朋友嗎?




延伸閱讀: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媒體越大民主越小 我們能做什麼》http://ppt.cc/SFwm5